一、 建国前的排球运动
(一)排球运动的传入和在省内传播
台湾体育史学家吴文忠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一书中指出:排球运动最初称“队球”,民国前7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广州南武学堂和香港皇仁书院首先倡行。民国9年(1920年)从广州到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梁兆安也说:“1905年,排球运动传入我国。最先打排球的是广州和香港的一些学校的学生,并举行校际比赛。”这说明广州和香港是中国排球运动的发祥地。
民国2年(1913年)2月,广州几个学生随中国代表团到菲律宾参加首届远东运动会。他们原是田径或足球选手,应东道主的邀请,临时凑成一支12人的排球队(按当时规则应为16人一队,但不足16人时,人数对等也可比赛),与菲律宾队进行表演赛。尽管他们在场上头顶脚踹,闹了不少笑话,但开始接触了排球,对排球的打法和规则有了初步认识。远东运动会结束后,代表团中的许民辉和丘纪祥便在自己的学校──广州南武学堂玩起排球来,同时还向一些已有一定自发活动及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介绍该项运动。当时在广州的教会学校,如岭南、培英、培正,本来就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所以一经许、丘的推介,特别是有关排球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的介绍,排球活动很快便在岭南等学校开展起来。到民国 4年(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时,广东已涌现出许多优秀排球选手。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在组织、推动和提高排球运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青年会的体育干事美国人华力波是参加首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领队之一。他于民国3年(1914年 )在青年会举办排球训练班,接纳学生参加训练。
广东排球运动,男子早于女子约近10年。粤港排球运动员是历届远东运动会中国排球队的主力。经过远东运动会的锻炼,广东排球运动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民国3年(1914年),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广州教育会联合举办了“广州秋季华利波(英语排球一词的音译,与青年会体育干事华力波名字发音相仿, 是一个巧合)联赛”,在今教育路的球场进行比赛。参加队伍有:培英、培正、 南武中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等校队。南武、培英、培正、岭南等几所学校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特别是培英、培正,以后成为全国的排球传统学校,培英更有“排球少林寺”之称。
广州是全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各县市到省城求学的人很多。每逢寒、暑二假,学生回乡度假时,自然也把排球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传播开去。
民国3年(1914年),排球运动传入台山县。从学校到城镇, 直到广大农村,排球活动迅速得到普及。人们在巷中、树间挂起绳子当网,用烂布、草绳扎成球,两人或多人对阵比赛,甚至出现“兄弟双入场,父子两对阵;爷爷喊加油,奶奶烧开水”,全家总动员的动人情景。
民国9年(1920年)排球传入开平。 开平蚬岗启新小学的校友,回母校组织了启新体育协进会,以排球为主,兼及其他项目。启新小学学生每周有两个下午排球课,会员则定期活动。该会会员达300多人,遍及海内外, 至今犹有启新的老会员从美、加回来寻根。
排球传入海南甚早,特别是文昌县,排球运动相当普及,群众喜爱的程度不亚于台山,并有运动员入选广东省队和国家队。省内其他县市,除了兴、梅一带喜爱足球之外,也都有排球的传播与发展,如汕头、海丰、陆丰、化州、中山、新会也有一定群众基础,并有较高水平的球队。
(二)向省外传播
广东排球运动在学校中开展十分活跃, 不少优秀运动员中学毕业后到北平、天津、山东、上海等省市升读大学,自然也把排球技巧和战术带去,使那里的排球水平迅速提高。民国16年(1927年)前后,由于粤籍学生升入燕京大学,使该校拥有一支排球劲旅,在华北诸校中执牛耳多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来自闽粤两地的学生球员组成的球队,称霸当地排坛。著名粤籍排球好手、外号“飞将军”的曹廷赞,曾在天津银行任职,对当地排球运动的发展影响至大。最突出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排球队,由于粤籍学生担纲,雄踞江南七校之首位,复旦队因而也成了建国前第四、五、六届全运会上海排球队的主力,夺得五运会冠军,并成为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的主力代表。
(三)规则和技战术的变化
近代时期,广东实行的排球规则以远东运动会的规定为依据,其发展大致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2年至6年(1913~1917年)为16人制。接对方发来的球即第一传,用斧劈式一次直接过网。从分工上讲,前两排负责进攻,后两排负责防卫,但不明显。
第二阶段:民国8年至14年(1919~1925年)为12人制。 技术多为上手传球,大小轮臂扣球,扣球多用握拳或半握拳式,出现拦网,后排防守偶有鱼跃( 腹部先落地)。
第三阶段:民国16年至38年(1927~1949年)为9人制。 因允许两次发球,故出现大力勾手,大力发球,网前进攻。出现网前快球,二排进攻,梯次战术配合,双人拦网。以上均为男排情况,女子排球则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直到建国前夕,广东排球经过30余年的发展,尽管在技战术方面与现代排球水平差距甚大,但是,在当时不但领先于亚洲的日本和菲律宾,也领先于发明排球的美国。台山培英中学教务长李圣华著文称:“排球虽起源于美洲,论技术、发展,则在远东。”广东排球技术有多项创新,比较突出而且影响最大的则是快球。
关于快球技术的发明,日本排球协会主席前田丰曾说过:“日本排球的快速技术,是从中国台山学来的。”据调查,中国快球乃是民国12年(1923年)中华排球队所创。而中华队队员十之八九属广东籍(包括香港)。其过程是:远东运动会中华队主将谢应麟(绰号查麟)因故未能上场,攻力减弱。队长刘权达命网中朱祖绳在网前“滑球”(当时的排球术语:扣球称附球,快球称滑球,抹球称压球, 吊球称跃球,拦网称挡球,发弧形球即勾手发球,发直击球即今正面上手发球,二传叫举球),当时用手背快压,即今快球的雏型。民国19年(1930年) 第四届全运会,粤沪争雄。粤队为对付上海高个子拦网,让黎连楹与朱祖绳在网前配合“滑球”,破网成功而获冠军。后来还用此法获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冠军。当年以快球名扬远东的有谭永湛,号称“毒爪”,日本队用电影摄影机录其动作, 拟据此裁其为持球。此后快球技术风靡穗、港、台山、海南。而现代世界排球,所有强队,无论男女子,均能应用快球及其配合战术。
(四)组织机构、竞赛制度、重要赛事
早期(约于民国3年)广州排球界的专项运动组织首推“广州排球联会”, 不少远东运动会选手是该会成员(只限于广州市)。对推广普及全省排球运动起较大作用的则为民国14年(1915年)成立的“广东体育协进会”( 翌年改为“广东全省体育协进会”,后又改为“广东省体育委员会”)。
体育协进会每年在竞赛计划中安排各个级别的排球赛,有省、县两级,甲、乙两个组别,并分高网、低网比赛(女子同);同时,又有学界、军界、公务员赛,以及埠际赛。
广东最早的排球公开赛,要推民国3年(1914年)的“广州秋季华利波联赛”。 而历时较长,计划性较强,普及面较大,影响也较广的则是全省运动大会。建国前广东省运动会共举行过15届,从民国6年(1917年)第六届起始设男子排球,从民国 10年(1921年)第八届起始设女子排球。省运会排球赛之前,先举行县联赛。以民国22年(1933年)第十二届省运会排球参赛队情况为例,省赛男子甲组20队,男子乙组3队;县联赛男子甲组16 队,男子乙组3队;省赛女子(不分组)8队,县联赛女子甲组3队。如每队以12 名运动员计,则该届省运会直接参赛的排球运动员达636人(其中女子132名)。按规定,县联赛(在省赛前进行)的优胜者可晋级参加省甲组比赛。
民国时期,除了上述大型的综合运动会上有排球赛之外,一般排球杯赛、季赛、节日赛,均在较小范围内进行,大多属市或县内的比赛。还有两种排球赛很受各界重视,即省港埠际排球赛,以及省港双方互访的友谊赛、邀请赛。这类比赛参赛的队和运动员知名度较高,一般代表省港的最高水平。
(五)参加远东运动会排球赛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始设男子排球比赛。在9届远东运动会男子排球比赛中, 中国男子排球队赢得第二、三、五、八、九届5届冠军。 历届中国男排运动员大多选自广东、香港,尤以选自广东为多。广东运动员主要选自岭南大学,省高等师范学校(后并入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大学),培英、培正、南武等中学。第八、九、十届远东运动会增设女子排球比赛,中国女子排球队均为亚军。中国女排队员大多选自广东,其中主要选自省女子师范学校,真光、培道女中,中山大学。教练员、队长大多选自广东。选自广东的教练员有黄启明、丘纪祥、赵善性、刘权达、许民辉等。选自广东的队长有郭琳爽、黄仁让、钟国文等。
(六)省运会排球赛和参加全运会排球赛
第六届省运会始设男排比赛,在广州东较场举行。参赛队有岭南、培英、培正、南武、教忠等6个。第八届省运会始设女排赛,培道女中夺冠。 第十届男排岭南大学夺冠。第十一届男排21队,女排4队,县联赛7队。男排中大夺冠, 其余依次为岭南、培英。第十二届排球比赛有省男甲20队240人,男乙3队36人,县联赛男甲16队,男乙3队,省女排8队,县联赛女甲3队。第十五届男甲台山夺冠,培英亚军;男乙培英冠军;省女排有7队参赛;县联赛有男甲16队,男乙3队,女乙1队(台山)。
建国前共举行过7届全运会,从第二届起设男排比赛,第四届起设女排比赛。二运会的排球赛华南区未参加。民国13年(1924年)三运会,华南队( 培正中学队为代表)在4个参赛队中夺冠。民国19年(1930年)四运会,男排13个队,广东、香港分获冠、亚军;女排广东胜上海获第一。民国22年(1933年)五运会, 广东男排负于上海获亚军,女排与香港并列第三。民国24年(1935年)六运会,广东男排列第三,女子负于上海获亚军。民国37年(1948年)七运会,男排广州、警察和香港并列第一,女排广东列第四。警察队实际上就是台山仁社队。同年初,仁社队代表广东省警保处参加南京全国警察运动大会排球赛,获得冠军。5月, 仁社队代表全国警察总署参加七运会。
二、建国后的排球运动
(一)六人排球的兴起
1949年9月,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在布拉格举行, 采用六人制比赛。当时世界性比赛都采用六人制,而建国前中国排球长期采用九人制。建国后,为适应世界潮流,废九人制而兴六人制,势在必行。
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简称“全国体总”)筹委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班, 广东派6人参加学习。会上由北大教授林启武(广州培英中学校友)介绍六人排球,并提到要在全国推广。为选拔和组织球队参加同年8月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体育比赛,全国体总在北京举办京、沈、沪、穗四城市六人排球赛。广州市排球队由领队李伯天(市学联主席)率领,6名运动员来自大、中学校,其中有岭南大学的梅自强,四邑侨中的江振洪(后入选八一队),广州市一中的吴自秉(后入选八一队),另外两名队员一姓黎、 一姓董。他们是广东最早参加六人制排球赛的运动员。
1951年5月,全国首届篮、排球比赛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南区代表队主要由广东运动员组成,男队7战全胜,获第一名。为参加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体总进行了选拔和组织中国青年男子排球队工作,广东入选的队员有:黄亨、黄福彦、江振洪,教练是粤籍的马杏修。
1952年8月中央体训班成立,设立了男女排球队, 集训全国最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广东入选的有:江振洪、余瑞河、黄亨、黄福彦、谭元芳。同年8月1日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军运动会,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均组织男女排球队参赛。空军获男排冠军,该队全部6名主力队员江振洪、陈新建、余瑞河、黄伦、陈华、伍卓凡均为广东籍运动员。中央体训班和“八一”排球队是50年代初全国最高水平的两支排球队伍。这两队的队员,十之八九是广东运动员。两队经常深入基层、部队,作巡回示范表演和比赛。他们也都曾深入到广东的台山。马杏修、黄亨等台山籍队员亲临球场作技术指导,这对广东开展六人排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3年,台山县有60个排球队,以后逐年递增,到1957年已发展到2000个队。海南文昌从1953年初兴起六人排球,10多年间发展到近千队。
(二)优秀运动员集训队
1953年底,根据省体委的决定,为推行六人排球,到台山县挑选运动员,在广州东较场建立广东男子排球集训队,对外称中南白队(中南体工队白队)。由谢苍天任领队,黎福俊任教练,队员有容植聪、伍贵华、陈伟英、陈齐乐、陈英勤、陈沾铭、陈彩梧、陈庭恩、陈秀贤、曹宝源、廖耀枢、廖启迎。容植聪后来担任国家男排助理教练多年,并赴尼泊尔任专家。1957年组成广东女子排球集训队,首任教练余迎赞,队员有:伍丽尧、伍美华、叶惠嫦、梁少钧、何培俐、刘杏芳、谭瑞珍、马瑞珠等。
广东男排成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快速多变和善于大力勾手发球闻名海内外,在国内联赛和国际交往中取得较好成绩。至于女排,则在较长时间内在乙级或甲乙级之间徘徊。
广东排球运动发展高峰期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1966年和70年代,在全国仍保持较大优势。
1959年7月8日至30日,以省体委副主任陈远高为领队、陈冠华为教练的广东男子排球队访问阿尔巴尼亚。 这是建国后第一次由广东排球队代表国家出访。 队员有陈伟英(队长)、邝福槐、伍贵华、倪庆祥、余德任、李遇琪、陈秀贤、陈倍、黄炎威、朱锡暖、伍国振、余树洪。在阿尔巴尼亚期间,比赛4场,2胜2负。
1960年广东排球拥有4 支甲级队:广东男、 女队, 广东青年队和台山队。1962年在全国甲级队联赛(简称“甲级联赛”)中,广东男排获亚军,台山男排获第三名。同年10月,黄荣杰随中国男子排球队赴苏联,参加第五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获第九名。
196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排球赛上,广东男排夺得第三名。同年 5月,以陈远高为领队、罗超为副领队的广东台山男女排球队访问了柬埔寨王国,男队教练伍毅仁,女队教练陈伟英。男队比赛5场,4胜1负;女队比赛4场,皆胜。
1966年5、6月间,广东男子排球队在全国排球锦标赛长沙赛区夺得第一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甲级联赛中断了5年,台山排球队建制被取消。
70年代,广东甲级队只剩下省男、女排球队两个队。从1972~1979年8年中,广东男排共参加全国重大比赛10次,获前3名有7次。最好成绩是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冠军。教练伍毅仁,队员有:余炎森、李元畅、吴坤兴、吴清进、吴科劲、钟前涓、黄长毛、王均亮、吴达沾、陈卓生、王康恒、陈表杰
1973年5、6月间,以省体委副主任廖志华为领队、王长山为副领队的广东男子排球队访问苏丹、坦桑尼亚,共进行了16场比赛,全胜。该队教练为伍毅仁。1976年11月,以王长山为领队、伍毅仁为教练的广东男子排球队出访老挝,进行7场比赛, 获得全胜。1977年8、9月间,以孙凯风为领队、伍毅仁为教练的广东男子排球队访问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共进行20场比赛,获得全胜。
1975年王康恒调入国家队,参加了1977年第三届世界杯赛,获第五名;1978年第九届世界锦标赛,获第七名。70年代末期,广东男子排球队作了调整,新老队员交替,出现青黄不接局面,实力下降。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仅得第五名。
进入80年代,广东排球队处于低潮时期。女队于1983年降为乙级队,1984年参加乙级队联赛获第三名,次年又回到甲级队。1988年获全国排球联赛第六名,1989年获全国锦标赛第四名,主力队员有:黎洁仪、邓玉桃、陈凤媛、刘翠琼、关新珠、陈晓銮,教练是陈表杰。男队于1985年甲级队联赛中,因排在第十九名而降为次年乙级队。1986年在全国乙级队联赛上获第四名,次年又回到甲级队。但直至1990年,在全国甲级联赛的名次均在第十至十五名之间。最好成绩是1989年全国锦标赛第四名。
(三)业余训练
排球业余训练开展较好的,据1984年统计,计有海南岛的文昌、琼山、海口、陵水、屯昌、万宁、儋县、澄迈,以及台山、开平、广州、恩平、陆丰、海丰、化州、阳江等市县。一些业余体校尽管经费很少,却办得非常出色。其中最出名的有台山、开平、文昌、海口、定安、琼山,其后又有阳江、化州和海、陆丰。揭阳在“文化大革命”前曾是重点,输送过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六七十年代广东男子排球队最兴旺时期,由海南输送的运动员不少,有符史均、陈显秀、吴坤兴、陈表杰、钟前渭、吴清进、王康恒、吴科劲、符尊弟、许声佩、黄循明、宁文清。吴坤兴、王康恒曾先后入选国家队。
台山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多年代表省参加全国赛,获过冠军,并于1982年以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排球赛冠军身份,派出6名主力(另6 名队员为“跃进杯”亚军山东队队员)及一名教练,参加在英国举行的世界少年排球锦标赛, 获亚军。他们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和比赛的成绩,经常名列全国前茅。其他如海南、开平的少年队亦偶有突出的表现,曾获全国少年冠军。阳江业余体校排球班在为广东省队发掘高个好苗子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
据建国35周年时统计,“排球之乡”台山共向全国24个省、市、解放军和国家排球队输送了289名优秀运动员,他们当中,有60人成为运动健将,有46 人担任国家、解放军和省、市排球队教练员,其中国家男排的容植聪,“八一”队的李策大,广东队的伍毅仁、黄亨都是高级教练,黄汝光等13人是国家级裁判,马达才被评为国际级排球裁判。
广东排球队获全国赛前六名成绩统计表 表5-2-1
广东排球运动员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前八名成绩统计表 表5-2-2
引自地方志数据库
二00七年五月八日